天缘知识 > 百态 > 正文

​糖大夫讲堂 | 什么?多年1型糖尿病“变身”线粒体糖尿病!

2025-08-27 05:29 来源:天缘知识 点击:

糖大夫讲堂 | 什么?多年1型糖尿病“变身”线粒体糖尿病!

开栏语

做糖尿病的管理达人,当内分泌疾病的调理师。“糖大夫讲堂”由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内分泌科唐咸玉专家团队主讲,带您走近内分泌世界,为您科普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中西医防治知识,分享临床诊疗小故事。为健康助力,为生活增彩。


王先生今年26岁,被诊断为“1型糖尿病”13年,目前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,最近他发现自己的血糖波动很大,于是来到了糖大夫门诊。糖大夫详细地询问患者的病史及家族史,得知患者既往因为双耳听力下降诊断为神经性耳聋,患者母亲在30多岁、外婆在50多岁时均诊断为“2型糖尿病”。于是糖大夫告诉王先生:“你很大可能得了一种比较特殊的糖尿病,叫做线粒体糖尿病,需要住院检查。”王先生一脸懵:“我不是1型糖尿病吗,线粒体糖尿病又是什么病?”且听糖大夫为您讲解。

线粒体糖尿病是什么?


线粒体糖尿病又称母系遗传糖尿病伴耳聋,是由于线粒体功能缺陷导致胰岛素分泌障碍及胰岛素抵抗,引发糖尿病,包括线粒体基因突变型糖尿病和核基因突变型糖尿病,属于特殊类型糖尿病,约占糖尿病总数的3%。由于线粒体糖尿病发病率低,临床表现复杂多样,轻重不一,常被误诊为1型或2型糖尿病。

01如何诊断?

对于满足以下3个条件的患者,可确诊为线粒体糖尿病;对于仅满足前两个条件的患者,无法确定糖尿病是否继发于线粒体功能缺陷时,建议给予糖尿病伴线粒体功能缺陷诊断:

糖尿病确诊患者;

经细胞功能学验证存在线粒体功能缺陷;

有明确的基因突变,含已报道突变及经细胞学功能验证的新突变。

02哪些人需要筛查线粒体糖尿病?

建议对评分≥4分的患者进行线粒体糖尿病筛查,评分项目如下:

发病年龄<4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(1分);

非肥胖体型的2型糖尿病患者(1分);

胰岛相关抗体检测阴性(1分);

伴神经性听力受损(1分);

伴其他多系统临床表现,如中枢神经系统病变、心肌病、骨骼肌肌力减低、视网膜色素变性、眼外肌麻痹、乳酸酸中毒等(2分);

病程短,病程中出现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进行性减退,较快出现口服药物失效而需胰岛素治疗者(2分);

在家系内糖尿病的传递符合母系遗传(3分)。

03

早期诊断的意义

对患者本人而言:确诊线粒体糖尿病后,临床医师可以给予针对性的治疗,并尽早筛查及治疗其他临床并发症(如耳聋、神经肌肉病等)。

对患者家庭而言:可通过基因检测筛查整个家族,早期识别携带突变基因的家庭成员,对已患糖尿病的家庭人员应用更合理的治疗方案,延缓疾病进展。尚未患糖尿病的家系成员也需定期随诊复查。家族中有生育要求的女性患者,可以基于产前诊断技术优生优育。

04如何治疗?

一般治疗:线粒体糖尿病患者多偏瘦,不宜严格控制饮食,不宜剧烈运动。

降糖药选择:双胍类药物可导致线粒体糖尿病患者出现血乳酸水平升高,甚至乳酸酸中毒,应避免应用。部分患者早期口服降糖药治疗有效,随着胰岛β细胞功能快速衰竭,最终需依赖胰岛素治疗。建议早期规范使用胰岛素治疗以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,延缓各种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出现。

保护及改善线粒体功能和抗氧化治疗:辅酶Q10、艾地苯醌、核黄素、硫胺素、维生素C、维生素E、硫辛酸、精氨酸、瓜氨酸、半胱氨酸等。同时应注意避免使用影响线粒体功能的药物,如:四环素、苯妥英钠、苯巴比妥等。

王先生住院后查胰岛相关抗体阴性,基因检查明确诊断为线粒体糖尿病,给予生活指导,由于他糖尿病病程长,胰岛功能差,仍需胰岛素治疗。通过对家族人员的基因检查,发现其母亲患有线粒体糖尿病,兄弟、妹妹均携带线粒体突变基因,未患糖尿病。治疗上,停用患者母亲服用的二甲双胍,改为胰岛素降糖,建议其兄弟、妹妹定期体检,并给予其妹妹优生优育指导。

糖大夫讲堂 | 20多岁小伙突发瘫痪,是怎么回事糖大夫讲堂 | 餐后血糖总是高?糖大夫讲堂 | 老太太行为怪异,背后原因竟是......

供稿: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内分泌科

执行编辑:刘 佳

审核校对:庄映格

责任编辑:宋莉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