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缘知识 > 百态 > 正文

​上海“石库门”、“棚户区”、“工人新村”当年都是什么样的?

2025-08-24 08:54 来源:天缘知识 点击:

上海“石库门”、“棚户区”、“工人新村”当年都是什么样的?

在上海,“石库门”普遍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前,当年石库门住宅约占上海市区住宅总量的60%左右,长期或曾经长期居住在石库门的人数约占城市人口的70%左右。

上世纪80年代后,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上海城市建设的加快,有相当多的石库门里弄和住宅被拆除,还有许多石库门也将会被拆除。

而石库门建筑当年在上海市区也是家庭相对富裕的家庭拥有的住宅,它具有一种很标志性的上海建筑的特色。

上海石库门老宅

棚户区在市区里一般是指简易房屋和棚厦房屋集中区,也有另一种别名叫“平民窟”,是家庭条件普通的居民居住的房产,由于空间实在狭小,所以造成了许多棚户区的百姓自行在房屋外搭建了许多私人房屋。

棚户区由于鱼龙混杂,结构简陋,再加上许许多多的违章建筑,造成了其抗灾性差即抗震、防火、防洪性差,居住拥挤,功能差等等不便、脏乱的局面,但对于居民来说也有许多的无可奈何。

棚户区旧照

工人新村是继“棚户区”、“石库门”年代之后的一批新型房产类型。当年上海解放之初,工人群众居住条件依旧很差,许多人住在污水浜、垃圾堆旁的棚户区,环境恶劣、拥挤不堪。为改善工人居住条件,市政府设法筹资,在工业集中区附近建设工人新村。

第一批工人新村是曹杨新村,当年市政府投资出建,本着“为劳动人民服务”的精神,市政府决定将新村住宅首先分配给普陀、闸北、长宁三个区域内各工厂的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,以及部分住房困难的老职工,以解决工人的住房问题。

上海工人新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