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缘知识 > 百态 > 正文

​深圳红色印记:南岭村

2025-08-06 11:27 来源:天缘知识 点击:

深圳红色印记:南岭村

岭南有南岭。

东方风来满眼春,南岭村也自此走进了一个又一个春天。

从40年前人均年收入100元到如今人均年收入16万元,从“种地”到“种房子”再到“种高科技企业”,南岭村种下了漫山遍野的希望,种下了蓬蓬勃勃的明天。

春到南岭分外绿。

深圳市龙岗区南湾街道南岭村社区(以下称为:南岭村)是一个农村城市化的“村改居”社区,总面积4平方公里,原住村民约1100人,户籍人口约20000人,常住人口约10万人。

改革开放前,南岭村是宝安县最穷的农村之一,村里多山,自然条件恶劣,环境脏乱,被称为“鸭屎围”。

改革开放前的南岭村。

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,南岭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,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抓住发展南岭经济的机遇,坚定不移地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。

1982年,南岭村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,引进了第一位港商。次年,村里获得一笔40万元的土地补偿费。40万元对于当年的南岭来说,无疑是一笔巨款。有些村民说,从来也没见过这么多钱,干脆把它分掉。但时任南岭村委书记张伟基坚决反对,他坚持要把钱留下来扩大再生产。于是,这40万元就变成南岭的“第一桶金”,也为日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南岭村老书记张伟基(前)在南岭炮楼为社区年轻党员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党史学习教育课。

随后,南岭村发展了自己的村办企业,并且加快了外资引进速度。从此,外资企业纷至沓来,规模、数量都日益扩大。其中,不乏来自日本、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技术含量较高的企业。与此同时,南岭村在工业、商业、旅游、物流等方面全面发展,很快就名声在外,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南岭村以服务民生作为基层党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全面推动向多元共治的城市社区治理转型。推动集体经济从“种地”到“种房子”转向“种高科技企业”,成立了深圳首支社区集体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和全省首家由村(社区)集体经济发起控股的基金管理公司,力争为深圳集体经济转型探出一条新路。

南岭村新貌。

正是靠着这种“闯”的精神、“创”的劲头、“干”的作风,南岭村从40年前人均年收入100元到现在16万元,从7000元集体资产到固定资产35亿元,并先后获得“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”“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”“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”“全国文明社区”等600多项荣誉,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。

在南岭村内,与企业、厂房、五星级酒店和游乐场相映的,是“致富思源展览馆”“中国历史长廊”“长征雕塑园”“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馆”“客家民俗园”“青少年教育培训基地”等南岭村自己花钱建设的爱国主义和思想道德教育基地,总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。

从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到全国文明社区,今天的南岭村社区正朝着深入推进集体经济产业转型升级、建设美丽幸福社区、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迈进。